卖油翁(50分)
陈康肃公尧咨善射,当世无双,公亦以此自矜。尝射于家圃,有卖油翁释担而立,睨之,久而不去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,但微颔之。
康肃问曰:“汝亦知射乎?吾射不亦精乎?”翁曰:“无他,但手熟尔。”康肃忿然曰:“尔安敢轻吾射!”翁曰:“以我酌油知之。”乃取一葫芦置于地,以钱覆其口,徐以杓酌油沥之,自钱孔入,而钱不湿。因曰:“我亦无他,惟手熟尔。”康肃笑而遣之。
1、本文选自《欧阳文忠公文集》,作者欧阳修,宋(朝代)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学家。字永叔,号醉翁,晚年又号六一居士。(6分)
2、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(16分)
1善:善于、擅长 2以:因为 3去:离开 4自矜:自夸 5释:放下 6睨:斜着眼睛看 7但:只是 8颔:点头 9汝:你 10忿然:恼怒的样子
11尔:你 12乃:于是,就 13杓:通“勺”,勺子 14因:接着 15惟:只是
16遣:打发
3.翻译下列各句(8分):
(1)尝射于家圃:他)曾经在自家的菜园中射箭。
(2)尔安敢轻吾射: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呢?
(3)徐以杓酌油沥之,自钱孔入,而钱不湿:慢慢地用勺子倒油注入葫芦里,油从钱孔中进了葫芦里,然而铜钱却没有湿。
4.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:( B )(3分)
A.但微颔之 康肃笑而遣之 B.久而不去 笑而遣之
C.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D.以我酌油知之 以钱覆其口
5.文中的“睨”和“颔”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技术的态度,“忿然”一词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的态度。如果在“翁曰:‘无他,但手熟尔”’的“曰”字前加一个修饰语,你会选择的词语是“从容”或“淡然”。(4分)
6.课文主要写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,揭示了“熟能生巧”,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的道理。(4分)
7.结合课文,说说文中的两个人各有些怎样的性格特征?(6分)
①陈尧咨:骄傲自满,但知错能改;②卖油翁:从容镇定,不卑不亢;身怀绝技却谦逊平和。(举例分析略)
8.课文中的两个人物,哪一个是主要人物?为什么?(3分)
卖油翁(1分)。因为故事的目的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的技巧的解释(1分)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(1分)。
三峡(50分)
自三峡七百里中,两岸连山,略无阙处。重岩叠嶂,隐天蔽日。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
至于夏水襄陵,沿溯阻绝。或王命急宣,有时朝发白帝,暮到江陵,其间千二百里,虽乘奔御风,不以疾也。
春冬之时,则素湍绿潭,回清倒影。绝巘多生怪柏,悬泉瀑布,飞漱其间。清荣峻茂,良多趣味。
每至晴初霜旦,林寒涧肃,常有高猿长啸,属引凄异,空谷传响,哀转久绝。故渔者歌曰:“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鸣三声泪沾裳。”
1.本文选自《水经注》,作者郦道元,北魏(朝代)杰出的地理学家、散文家。(4分)
2.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(20分)
1自:在 2略无:一点没有,完全没有 3阙:通“缺”,断缺 4嶂:像屏障一样的山峰
5隐:遮蔽 6至于:到了 7襄:冲上,漫上 8沿:顺流而下 9溯:逆流而上
10或:如果有时 11宣:宣布,传达 12绝巘:极高的山峰 13漱:冲荡 14良:确实,实在 15睛初:天刚放晴 16霜:降霜 17肃:寂静 18属引:连续不断,属,连续,引,延长;
19响:回声 20故:因此
3.翻译下列各句。(9分)
(1)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:如果不是(睛朗的)正午或半夜,是不能见到日月的。
(2)虽乘奔御风,不以疾也: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,也没有这样迅疾。
(3)素湍绿潭,回清倒影: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,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。
4.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有错误的一项是( C ) (2分)
A.徐/以杓酌油/沥之。 B.然则/朱文公/何以/知然?
C.有友/某以千金/寄之。 D.自非/亭午夜分,不见/曦月。
5.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:( D )(3分)
A.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.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
C.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D.以我酌我知之 睨之,久而不去
6.文中用“重岩叠嶂,隐天蔽日”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,用“林寒涧肃”“ 高猿长啸”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。(2分)
7.从全文看,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?(3分)
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(1分),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、凄凉的气氛(1分)。
8.本文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绘三峡的美景,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。(3分)
①如“重岩叠嶂,隐山蔽日,自非亭午时分,不见曦月。”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山之高峻;②“素湍绿潭,回清倒影”动静结合,“回清”写“素湍”的动态,以“倒影”写“绿潭”的静态,极言江水的清澈,写出三峡春冬之季秀丽的美景。
9.“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。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”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《早发白帝城》。请说说后两句诗与文中“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鸣三声泪沾裳”之间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。(4分)
(1)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:同写三峡、同咏猿鸣,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;(2)表达的情感不同: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、欢快之情;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。或语言风格不同:渔歌更口语化、更通俗。
伤仲永(50分)
金溪民方仲永,世隶耕。仲永生五年,未尝识书具,忽啼求之。父异焉,借旁近与之,即书诗四句,并自为其名。其诗以养父母、收族为意,传一乡秀才观之。自是指物作诗立就,其文理皆有可观者。邑人奇之,稍稍宾客其父,或以钱币乞之。父利其然也,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,不使学。
余闻之也久。明道中,从先人还家,于舅家见之,十二三矣。令作诗,不能称前时之闻。又七年,还自扬州,复到舅家问焉。曰:“泯然众人矣。”
一、翻译加点字词(15分)
1世隶耕附属隶属 2未尝识书具曾经 3父异焉对……感到惊异
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5邑人奇之认为……奇特 6稍稍宾客其父纷纷
7稍稍宾客其父把……当做宾客 8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9父利其然也认为……有利
10日扳永环谒于邑人通“攀”牵拉 11从先人还家跟随 12日扳永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
13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14不能称前时之闻符合 15泯然众人矣消失的样子
二、翻译下列句子(9分)
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,其文理皆有可观者。
从此指着一件物品让他作诗,他立刻就能完成,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。
2父利其然也,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,不使学。
他的父亲觉得这样有利可图,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,不让他学习。
3令作诗,不能称前时之闻。
让他作诗,不能符合之前的好名声。
三、选择正确的一项(6分)
1.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( A ) (3分)
A.之:不能称前时之闻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B. 以:或以钱币乞之 宁可以急相弃邪
C.为: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、收族为意。 D. 自:还自扬州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
2.下列加点字的“之”与其他句子的“之”作用不同的是( B )(3分)
A.借旁近与之 B .孔子之言 曾子之意 C.康肃笑而遣之 D.传一乡秀才观之
四、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(20分)
1.题目中的“伤”什么意思?你认为方仲永哪方面堪伤?(9分)
伤:对……感到惋惜;一是他父亲鼠目寸光,贪图钱财,愚昧无知。二是方仲永自己没有上进心和学习主动性。三是同乡人的捧杀。
2.“父异焉”、“邑人奇之”皆因仲永自身的“异”,仲永自身的“异”表现在哪些方面?请略加分析。(6分)
⑴“仲永生五年,未尝识书具,忽啼求之”“即书诗四句,并自为其名”;⑵“自是指物作诗立就,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”
3.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?(5分)
一个人是否成才,与天资有关,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有关,即使天赋很高的人不接受后天的教育与培养,也会成为平庸之辈。
古文二则(50分)
蔡璘,字勉旃,吾县人。重诺责,敦风义。有友某以千金寄之,不立劵。亡何,其友亡。蔡召其子至,归之,愕然不受,曰:“嘻!无此事也,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?且父未尝语我也。” 蔡笑曰:“劵在心,不在纸。而翁知我,故不语郎君。”卒辇而至之。
先生是年乃能言,盖聪明蕴蓄者久矣。就傅读书,过目成诵,日数千言不肯休。授《大学章句》,至“右经一章”以下,问塾师:“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?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?”师应之曰:“此朱文公所说。”即问:“朱文公何时人?”曰:“宋朝人。”“孔子、曾子何时人?”曰:“周朝人。”“周朝、宋朝相去几何时矣?”曰:“几二千年矣。”“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?”“师无以应,曰:“此非常儿也。”
一、翻译加点字词(15分)
1重诺责因承诺失信而招致的谴责 2敦风义看重 3有友某以千金寄之存放
4不立劵票据 5亡何不久 6愕然不受惊讶的样子
7且父未尝语我也告诉 8而翁知我你的 9卒辇而至之用车子运
10卒辇而至之送还 11先生是年乃能言这 12就傅读书靠近
13几二千年矣差不多 14周朝、宋朝相去几何时矣距离 15此非常儿也不是平常的
二、翻译下列句子(9分)
1无此事也,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?
没有这件事啊,怎么会有存放了千两白银却没有立下凭证的呢?
2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?
这凭借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然后曾子来记叙它的呢?
3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?
既然这样,那么,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子的?
三、选择正确的一项填空(6分)
1.“而”字有下列解释:A代词,你、你的;B连词,表转折;C连词,表并列;D连词,表承接。
选择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。(3分)
①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( B ) ②而翁知我(A) ③卒辇而致之( D )
2.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( C )(3分)
A.言:日数千言不肯休 先生是年乃能言 B.知:而翁知我 何以之为孔子知义而曾子述之
C.安:尔安敢轻吾射 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D.何:何用识夫婿 水何澹澹
四、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(20分)
1蔡勉旃信守诺言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几个方面?(9分)
表现在三个方面:(1)亡友寄存千金没有立字据;(2)亡友不久即去世;(3)亡友儿子又不知晓但他仍归还了千两白银
2文中蔡勉旃的朋友“以千金寄之,不立券”,这种做法你赞成不赞成?说说自己的理由。(5分)
(开放性答案,只要言之成理即可)如:不赞成。因为当今法治社会,万事讲求证据,立下票证可避免不必要的纠纷。
3《戴震难师》表现了少年戴震的什么精神? (6分)
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大胆质疑的精神,凡事都问一个为什么,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,绝不盲从。
评论